当元宵节成为印尼各族群的狂欢节

印度尼西亚位于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交汇处,从两千多年前便有中国人踏足这里,进行贸易并在当地定居。此后千年以降,中国移民络绎不绝。到现在,华人占到印尼总人口的5%,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族群。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华文化和华人,在印尼却遭到了排斥。直到2000年后,情况开始发生改变:2002年,春节被确定为印尼的全国公共假日;到现在,元宵节在印尼许多地方,成为了各个族群一起交流、共同欢庆的平台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?这种转变对印尼华人意味着什么?在印尼过元宵节会有怎样独特的体验?本文作者印尼华人Agustinus Wibowo (翁鸿鸣),将通过他的亲身经历,为我们讲述这段曲折的故事,以及故事背后的思考。

在印度尼西亚(后文简称印尼)首都雅加达以南,有一座名叫茂物的小城,这里约90%的居民都是穆斯林。然而,每年都会有那么一天,小城却仿佛换上了一件华美的中国“外衣”。

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(宋·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)在我国,元宵节舞龙(灯)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,至唐宋时期,已十分兴盛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出。对很多人来说,舞龙已经成了只停留在历史书或诗词里的古老意象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如果你在元宵节期间来到印尼,却有很大概率遇到舞龙的队伍:首尾绵延十几到几十米的“彩龙”,随着舞龙人的动作,游走腾跃、盘旋翻滚,在街巷中穿梭,引来围观者的阵阵欢呼,让人不免有“穿越”之感。

城市里,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各种春节主题的装饰随处可见;在位于市中心的华人社区,狭窄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舞龙舞狮人充满活力的身影;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彻四方,一直扩散到不远处的茂物宫(印尼的避暑官邸)和著名的旅游胜地茂物植物园。当“游神”活动开时,欢庆的氛围达到了,一群精心选出的华人小伙儿把“大伯公”神像,从始建于18世纪的古庙福德庙中请出来,他们合力抬起沉重的神轿,脸上却洋溢着自在的笑容。簇拥在“神明”周围的,还有敲锣打鼓的乐队、穿着中华传统服饰进行街头表演的艺人、手持彩旗和花灯的民众……男人、女人、老人、青年人,都在同一种欢乐中相互呼应。欢呼声此起彼伏,外溢的幸福能量让旁观者也不由想随之起舞。在人们的面庞上,我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,那是对传承文化的骄傲,更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庆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