锯山垭大肉会

四川盆地北缘,剑门古蜀道上,有一个叫锯山垭的地方举办的大肉会已有数百年历史,它在大俗中自有一份大雅。大肉会最初起源于祭祀一位掌管求学和升官的“科举之神”——文昌帝君,是中国为数不多以食物命名的祭礼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场民间饕餮盛宴。这个萌芽于草根阶层的祭祀礼仪,既寄托了民间朴素的价值观,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色。

四川盆地北部边缘,山峦叠嶂,险关重重。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关口叫剑门关,是一座在历史上“出镜率”颇高的险关。在这座险关的南面,有一座山,山的中部有一个大豁口,像是被从中锯断一般,因此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——锯山垭。

锯山垭文昌庙前的数十张石头桌子旁座无虚席,这些人都是被当地每年举办的民俗活动——大肉会吸引过来的。锯山垭属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,当地举办的大肉会已有数百年历史。解放后,锯山垭大肉会曾一度中断,后来在当地乡民支持下又重新恢复。据当地人介绍,大肉会这一民俗活动相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,那时一到过年过节、婚丧嫁娶等日子,当地人都要摆上大块肉让客人们尽情享用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肉会这一饮食民俗文化。也有人认为大肉会与当地的另一民俗文昌庙会有关,是文昌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为文昌帝君的另一称谓是“梓潼帝君”,所以又有人把大肉会称为“梓潼会”。

剑门关属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,地处四川、陕西、甘肃三省结合部。剑门关下,就是诗仙李白感叹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剑门蜀道。古代川北有三条蜀道:金牛道、阴平道和米仓道,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。这条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古道,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,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的剑门关,更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兵家必争之地。